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3集课程复讲 |
谷丽红学长 |
|
尊敬的各位老师、学长“大家好! 1、一个人有非常洁白的气节都是从哪里开始培养?从他独处的时候,从别人都没有看到的地方,他都能够言行一致,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气节。所以生活的细节也是大学问。“旋乾转坤”,能够扭转乾坤的能力从哪里开始打根基?从“临深履薄”,从他面对人、面对每一件事物都能够恭敬,都能够谨慎对待,他才能够往后办很大的事。因为他这一些谨慎的态度都已经在这点点滴滴当中积累上来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有提到“屈志老成,急则可相依”。所以往往是在这些小细节当中,都能够非常谨慎的人,他才能真正把重要的大事办好。假如这一些小地方都不用心,很可能真正接一件重大的事就会有很多小状况出现,甚至于会乱了头绪都有可能。所以我们为人父母在这一些小细节当中,也要从小多多提醒小孩,那我们自己也要多多观照自己在这些小事当中的起心动念,进而当下去改过、去修正。 2、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比较虚浮,比较崇尚物质享受,很多人可能都家里很穷,都快没饭吃了,但是衣服都要买得怎么样?很漂亮,因为要穿给别人看,可能老婆孩子在家都饿肚子了,还是要打肿脸充胖子,其实这样的人生态度太虚伪、太虚假了。 一个人他会打从心里真正尊重你,绝对不是因为你口袋里有很多钱。当你口袋里有很多钱,他对你很有礼貌,那是对谁?对钱。等你口袋的钱都给他了,那他对你可能态度马上就转了。所以说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甜如蜜”。为什么小人之交会甜如蜜?因为他是有所目的,所以他就会竭尽所能的巴结你、谄媚你,很多人都在这种情境之下,还以为这些人对他如此的看重,如此的尊敬,到最后可能就中了小人的诡计。为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?因为君子是以德行与朋友相交往,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会淡中有真味,决不可能每天跟你腻在一起。因为彼此都很清楚,我们都有为人子的责任,我们都有为人臣的责任,我们都有为人夫、为人妇的职责。所以各自都有很多的本分应该尽心尽力去做,怎么可能整天跟你耗在一起。一定会说:都已经八点多了,你不是要回去跟你儿子讲德育故事吗?赶快回家。所以这个“淡中有真味”,淡中含有彼此互相的关怀,互相的体谅在其中。 所以确确实实物质的丰沛并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,甚至于为了追求物质,可能让自己陷入一个无底的深渊。所谓欲是深渊。 3、“唯德学,唯才艺;不如人,当自砺”。中国有一句成语叫“德才兼备”。德在前,才在后,所以这一句成语也告诉我们,德跟才孰为重?德才兼备,所以德更比才重要,还比才重要。但是假如无德而只有才华,那必然会嫉妒他人;假如连才都没有,那就会毁才。 4、“闻过怒,闻誉乐”,假如我们是听到过失很生气,别人称赞我们,我们就洋洋得意,假如我们是这种态度,能不能赢得朋友的信任?就很困难,就会造成“损友来,益友却”。为什么损友要来?因为他很清楚,只要给你几句美言,你就会神魂颠倒,到时候他就有机可乘了,所以损友就来,益友就退了。益友为什么会退?因为这一些有德行的人,他很清楚他做朋友的本分一定要直言不讳。你有缺点,他一定会很正直帮你提出来。当你不能接受的时候,他只好先避开。因为他假如不避开,你常常看到他,也会让你生烦恼,所以他为了不让你生烦恼,他只好先离开一段时间。等你真正肯接受了,肯接纳他的雅言、他的规劝,他才会再回到你的身边来。 那人喜欢听好话还是喜欢听正直的话?听好话。那这个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?所以这种“闻誉恐,闻过欣”的态度必然要从小扎起。 八风是人生境界的考验:利、衰、苦、乐、称、讥、毁、誉。这个利就是你很顺势的时候、很顺畅的时候,衰是衰败下来,然后苦,受苦的时候,或者很欢喜的时候、很乐的时候;往往人一苦就会怨声载道,人一乐就有可能乐极生悲,所以这一些境界都在考验一个人的修养。接下来是称赞,可能就洋洋得意。讥,别人对我们讥毁,我们就很生气、很不舒服。还有毁誉,毁是诋毁,是毁谤我们;誉,当我们有很好的名誉可能又会起了贡高我慢。 5、“闻誉恐,闻过欣;直谅士,渐相亲”。我们也看到当一个君主他非常宽宏大量,能接纳众臣对他的进谏,假如他有这样的雅量必然能够让这一些忠臣、这一些贤臣都能用心的指出他的缺点,以便让他的政策都能够真实对人民有所帮助。相同的,我们为人父母、为人老师,当学生或者孩子指出我们的缺点,我们也要虚心接受。当你跟孩子承认错误,很多长辈心里会想:这样我会不会好像矮了一截?其实恰恰相反,当我们老师真正有错误,比方说犯了《弟子规》哪一句,我们马上跟学生说:老师这里错了,老师要改过,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。往往老师认错的时候,在孩子的眼中能看到什么?看到对老师的尊敬。所以当一个人认错那是德行,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,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”。所以当长者主动修正、主动改过,也会带动起整个团体都有勇于认错的这种风气。 当我们身边有非常多朋友能够主动给我们一些规劝,那你的人生就好比多了好多双明亮的眼睛帮你看路。因为我们才两颗眼睛,有时候看前面又看不到旁边,又看不到后面。当你有接纳别人谏言的这种虚心,自然就有众人给你帮忙。所以我们说梅兰竹菊是四君子,表的是君子的德行。那竹子为什么表君子的德行?因为竹子它的心是空的,常使虚怀纳雅言。所以我们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。那见物善?即思齐。所以我们的老祖宗不只跟人学习,还跟万物学习。当看到万物之德也回光返照修正自己。 6、 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,所谓“不知者无罪”。所以当别人犯错,他不是有心的,我们绝对要包容、要宽恕,不然他也会很难受。那对我们来讲,我们也要时时观照自己,我们的言语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。比方说走路的时候,两三个人排在一起,让后面的行人就不方便通过。因为人往往,比方说遇到久不见的朋友,一聊起天来都忘记旁边的世界。所以这就是无心之非。有时候我们打电话给朋友,他可能正要出门,我们一打过去就霹雳啪啦,连个逗点都没有,他又不知道从哪里切话把你拒绝,或者是告诉你他要出门,结果他就一直撑在那里。那时候他的心跳怎么样?特别快!这也是无心之非。所以我们打电话过去一定要先问:请问你现在方便吗?要处处替对方着想。 那孔夫子当初到太庙去,也是“入太庙每事问”。遇到很多事,他都会去请教太庙里面负责的一些工作人员。其它的人就会觉得很纳闷,夫子的学问这么好,怎么到太庙去什么都问?结果他的学生就问夫子,夫子就回答:每事问是代表对这一件事的尊重,而且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去,可能这个环境都有它的规矩在,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意思去做,不然可能就有失礼之处。所以我们到一个新的环境,也要先了解这个环境的很多生活作息,甚至于东西的摆设,我们也不能擅自去更动、去改变。可能我们是觉得好心,但是这么一个动作,可能会造成当地工作人员的一个麻烦,所以这就有可能犯了“无心非,名为错”。 那下一句是“有心非,名为恶”。这意思就是明明知道是错的还是照做,叫做“明知故犯”,那这就是恶,这就很不可取。那这样的现象现在多不多?多!为什么?比方说明明就写着“禁止吸烟”,他还大口大口在那里抽,原因在哪?没有念《弟子规》,标准答案。失教了,做人做事的道理没有好好的学习,没有老师去教,也没有父母去提醒,所以就是“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”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